泰山大讲堂
乐学 乐教 创业 创造
课堂实录当前位置: 首页 >  泰山大讲堂 >  泰山大讲堂 >  课堂实录 >  信息正文

【泰山大讲堂】第199讲纪实|《人类的起源与演化》

——泰山大讲堂第199讲纪实

时间:2025-04-13 11:25:58    作者:    来源:     点击数:396

      嘉宾简介

      王伟,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博士,博导。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古生物学(含古人类学)专业,研究方向:古人类学及旧石器考古学。先后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第五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员”、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称号,广西壮族自治区“八桂学者”和山东省“ 泰山学者 ”特聘专家。现任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人类学学报》编委、《ARCHAEOLOGY, ETHNOLOGY & ANTHROPOLOGY OF EURASIA》编委、《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副主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评委。

      人类的起源与演化是一部跨越数百万年的壮丽史诗。约700万年前,非洲大陆的原始森林中,人类与黑猩猩的共同祖先分道扬镳,开启了独特的演化征程。4月2日下午,名师课堂办公室邀请到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王伟教授莅临我校泰山大讲堂,一场主题为《人类的起源与演化》的学术讲座于我校2教120阶梯教室盛大举行。

      讲座伊始,王伟教授重现了坦桑尼亚奥杜威峡谷的地貌,他指着虚拟沙盘上标注的考古坐标说道:“这里埋藏着人类最早的足迹——370万年前的莱托里脚印化石。当我们凝视这些印记时,实际上是在与远古祖先进行跨时空对话。”这段话瞬间点燃了现场氛围,同学们惊叹道科学探索竟能如此充满诗意。

      随后,王教授以“人类演化史”为主线展开系统性讲解。他以南方古猿头骨模型,详细对比了“露西少女”与现代人类的骨骼差异。“从弯曲的指骨到垂直的脊柱,从450毫升到1400毫升的颅腔容积,这些不仅是生物特征的改变,更是生存策略的革命性突破。”在阐释直立行走的意义时,他特别强调:“当我们的祖先挺直腰板望向远方,就注定了这个物种将不断突破地理边界,这种开拓精神至今仍流淌在人类文明的血脉中。”


      紧接着,关于尼安德特人与智人的交融史成为全场焦点。王伟教授展示的最新基因研究成果显示,现代欧亚人群体内普遍存在1%~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片段,这颠覆了“你死我活”的传统认知。

      当讲座进入技术革命篇章时,王伟教授在大屏幕上浮现出法国肖维岩洞的壁画投影。“这些3.6万年前的赭石画作,既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创作,也是抽象思维形成的铁证。”他轻触电子屏放大野牛图像的笔触细节,“我们的祖先在温饱尚未完全解决时,就产生了记录与表达的强烈冲动,这种精神追求或许正是文明延续的核心动力。”

      随后,关于农业起源的论述引发热烈讨论。王教授用动态图表展示新月沃地的小麦驯化过程时,突然话锋一转:“当人类开始春种秋收,就不得不面对人口增长、资源分配等全新挑战。考古证据显示,早期农耕社会的平均身高反而比狩猎采集时期下降12厘米,这提醒我们:文明演进从来都不是线性发展的单行道。”同学们传来阵阵惊叹,大家恍然大悟:“原来技术进步与生存质量并非绝对正相关,这个视角太具颠覆性了!”

      在最后的互动环节,面对“人类演化是否已经终止”的提问,王伟教授给出了充满哲思的回答。他先展示了一张对比图:左侧是5万年前的燧石手斧,右侧是当代智能手机。“从改造工具到创造智能,我们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加速进化,”他指着大屏上的DNA双螺旋模型说道,“当CRISPR基因编辑技术能改写生命密码,当脑机接口开始拓展认知边界,人类已站在主动塑造自身演化的新起点。但请牢记——”他忽然提高声调,“任何技术突破都需以敬畏生命为前提,这是370万年演化史赋予我们的终极智慧。”

      本次讲座不仅是一场科学知识的盛宴,更是一次思维范式的革新。正如王伟教授在结语中所言:研究人类演化史,本质是在寻找文明发展的底层逻辑。当我们理解祖先如何跨越一个个生存临界点,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等当代挑战。


供稿:名师课堂办公室

版权所有 © 泰山科技学院 地址: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山口镇学院西路8号 招生电话:0538-6305003/6305004/6305005 鲁ICP备1700799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