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简介
黄永锋,哲学博士,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国学、宗教学),担任国家“十三五”规划文化重大工程《中华续道藏》副主编、厦门工作基地主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访问学者、韩国首尔大学高级研究学者、美国达特茅斯学院访问学者。

孔孟之道对于人格塑造一直发挥着重要意义,尤其是对“德”的内涵、特质、体现及修养方法全面且深刻的解释。4月21日晚,名师课堂办公室邀请到黄永锋教授莅临我校泰山大讲堂,一场主题为《孔德之容:人格升级指南》的名师课堂选修课于我校2教120阶梯教室盛大召开。

讲座伊始,黄教授提到:孔孟之道的核心在于修身养性,旨在培养强大内心力量,达成内圣外王之境。在当今社会,其价值愈发凸显。尤其是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人们容易迷失自我,陷入焦虑与迷茫。而黄教授所提出孔孟之道所倡导的修身理念,则为大家提供了一条回归内心、寻求平静与力量的道路。黄教授通过带领大家学习孔孟,能够汲取先贤智慧,坚定信念,以强大内心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正如孟子所言“说大人则藐之”,无论面对何种身份地位的人,同学们都能坚守自我,充满自信,这种人格魅力正是修身养性的终极目标,也是在复杂社会中立足的根本。

接着,黄教授提出朱熹将“仁”界定为经验性的道德本体,诸多道德品质皆源于此,而“爱人”作为“仁”的基本内涵,自然也以“德”为本原。随着讲座的进行,一句话映入大家眼帘“心不违仁者,无私欲而有其德也”,“仁,则心德之全而人道之备也”,这些论述都表明,想要拥有“德”,就必须遵循“仁”的准则。在现实中践行“仁”,实际上是在间接提升自身道德修养,最终使道德趋于完善。由此可见,“仁”与“德”紧密相连,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孔子道德思想体系的核心。

与此同时,黄教授指出“德”具有丰富特质,在现实中有着多元体现。从特质来看,“德”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它不仅体现在个人的言行举止中,更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和价值取向。在现实生活中,“德”的体现无处不在。黄教授说在家庭中,孝顺父母、关爱家人是“德”的体现;在社会上,诚实守信、乐于助人也是“德”的具体表现。同学们也感受到这些看似平凡的行为,实则蕴含着深厚的道德力量,能够温暖人心,促进社会和谐。

当讲座接近尾声,黄教授展示出孔孟之道为我们提供了诸多修养“德”的方法。首先,要不断学习知识,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做到言行一致。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同学们才能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更好地理解“德”的内涵,并在实践中自觉践行。其次,要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时刻保持自律。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细节,从点滴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品德习惯。此外,还要勇于实践,在面对各种社会事务时,积极承担责任,敢于接受挑战,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道德品质。

通过此次讲座,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孔孟之道对于人格升级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大家将以孔孟思想为指引,不断修养自身之“德”,努力提升人格境界,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
供稿:名师课堂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