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简介
邓洪波,教授,湖南岳阳人,历史学博士,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岳麓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四库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书院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书院学会副会长,湖南省书院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院》副主编,《中国四库学》主编。

一、泰山大讲堂系列讲座

在历史的长河中,书院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中华文明的智慧之光。从唐宋时期的琅嬛藏书、诸王问道,到如今数字时代元宇宙与AI激荡下的知识浪潮,书院历经千年风雨,始终是中华文明守正创新的精神坐标。5月19日下午,名师课堂办公室特邀邓洪波教授于2教120阶梯教室开展了《中国书院的历史进程和未来走向》的主题讲座。

讲座伊始,邓教授幽默地分享了自己在来校途中遭遇航班延误、堵车等波折,引得现场阵阵欢笑,瞬间拉近了与师生的距离。他坦言,自己从1983年便开始接触书院研究,深厚的学术积淀为此次讲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邓教授介绍,书院起源于唐代,有官方和民间两个源头,是围绕书开展各类活动,集文化积累、研究、创造、传播于一体的教育组织,书与读书人是其核心要素。早期对书院“封建社会独特教育组织”的定义,在深入研究后发现难以全面概括其多样的形式与内涵。

接着,谈及书院的历史进程,邓教授表示,唐五代是书院的初始阶段,由民间读书人的书斋和朝廷整理典籍的衙门发展而来,虽尚处萌芽,却为后续发展提供了源头。两宋时期,科举制度打破门阀制度的束缚,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上升通道。同时,经济的发展与印刷技术的进步,推动书院进入黄金发展期。北宋时,以天下四大书院为代表,书院的教育功能逐渐凸显,得到皇帝赐书、赐典、赐额,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南宋时期,张栻、朱熹、游九言、陆九渊等大儒讲学,促进了学术的繁荣,形成众多学派。其中,朱熹的《白鹿洞揭示》成为各书院的学规典范,影响深远。书院文化不仅在中国蓬勃发展,还广泛传播到周边国家和地区。朝鲜半岛书院数量众多,日本的书院传播了儒家理念,东南亚地区的书院由华侨带去,远至欧洲、美国也有书院的踪迹。这些都充分彰显了书院文化强大的影响力与生命力。

最后,在谈到书院性质时,邓教授强调,书院并非单纯的官办或民办,而是融合两者优势的独特“杂交体”。它能灵活适应不同时期、地区和人群的文化需求,涵盖医学、军事、语言等多种专业教育,面向各年龄段开展教学活动。

此次讲座,让师生们深入领略了书院的千年历史与文化魅力,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在数字时代,书院文化如何更好地融入现代教育,成为在场师生热议的话题。正如邓教授所言,书院始终是中华文明守正创新的精神坐标,其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
二、书院围炉夜话

5月20日16:00,“书院围炉夜话”第64期:古书院里的完满教育,在育英书院丛show排练厅(115)举行。此次活动特邀历史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资深研究专家邓洪波,亲临围炉现场与师生交流。活动由书院部部长白军彭主持。书院全体教师,团委、通识教学部教师代表及各书院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共计80余人参加活动。

“真像真像!我想象中的书院围炉就是这样子的!”邓洪波教授刚步入活动现场,笑着连连感叹道。“哦,你们也有茶水,还有水果,真好!”活动由观看师生原创玄幻科普穿越影片《风拂育英》展开,该影片以明代李汝桂先生在山口镇东太平村(现泰山科技学院所在地)创立的育英书院作为故事原型,在一场唯美的梦境中,时光交错,400多年后新建育英书院的学子灵犀同学与古育英书院的创办者李汝桂先生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往昔与当下交织,书院的传承与精神的延续在梦幻之境中徐徐展开。

观看完视频,邓教授讲道:“以古代书院结合现代书院的形式,让大家以直观地了解到古育英书院与现代育英书院的联系,采用穿越、古今对话的形式,让大家看到新书院、新发展。且是师生共创、原创,了不起!”

在关于“在古书院教育中,如何寻找到紧缺的素质教育出口?”问题探讨中,邓教授表示:“明代书院讲会时就有围炉而坐、茶歇、中途休息时有吟诗舞蹈等活动,如今泰科书院将此类活动日常化,是现代大学书院制的典型体现,这种生活场景令人享受,也体现出当下教育发展使更多人能享受知识与丰富的学习生活。”邓教授高度肯定泰科的书院环境与教育模式,以通过梳理岳麓书院发展历程让学生在历史与现代的交互中成长,引导学生解决现实问题。他讲道:岳麓书院成立于976年至今,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实施“三礼三祭”。“三礼”即入学礼、拜师礼、谢师礼,“三祭”即祭祀先贤、祭祀屈原、祭祀孔子,利用活动形式赓续传统、追忆先贤,开展“习礼育人”。

来自育英书院/智能工程学院的王宇强问道:“育英书院是否有可能成为像岳麓书院一样优秀,以及学校能否发展成为全国前三强民办高校?”邓洪波教授给予肯定回应,以岳麓书院为例,教授认为,泰山科技学院具有诸多优势与机遇,其书院制度特色已走在全国前列。学校作为科技学院,在向西方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应结合文化自信,充分利用传统与地方优势,将老祖宗的优秀文化和世界先进成果相结合。学校拥有本土资源,只要有志向并付诸努力,完全有可能实现目标。

活动中,邓洪波教授向泰山科技学院书院部赠送了其新出版的学术著作《明代书院讲会研究》。并在书记扉页题写“我们都是书院人”。同时,师生们纷纷携邓教授著作上前,排队请邓教授签名留念。邓教授执笔挥毫,在书籍扉页写下了“书香万年”“汶阳潇湘”“圣地育英”“九河星灿”等寄语,与师生们亲切合影留念。师生们手捧墨香犹存的书卷,笑意盈然。一本本书籍在传递中承载着智慧的火种,而签名时的短暂对话,亦成为围炉夜话的温暖延续。这场知识与情怀的双向奔赴,恰似古书院中“传道授业”的当代缩影,为活动画上了圆满而深远的句号。
供稿:名师课堂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