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与AI碰撞,共探诗词里的生命力量!
1、讲座回顾
9月15日至16日,南开大学张静教授受邀走进泰山科技学院,于2教名师报告厅开启主题为《DEEPSEEK的时代我们还要读诗吗》名师课堂系列选修课,为师生解开AI时代与古诗传承的困惑,更深度参与校园文化交流,漫步校园与敢当书院,还在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以诗为引,为新生送上“大学第一课”,用文化力量串联起学术分享与育人初心。
张静|南开大学教授
《DEEPSEEK的时代我们还要读诗吗》第一讲

讲座伊始,张静教授便抛出“DeepSeek来了,我们还要读古诗吗?”的问题,瞬间抓住了大家的注意力。紧接着,她清晰阐述,尽管DeepSeek等AI技术为古诗学习创作提供新工具,但人类阅读古诗的必要性并未减弱。同学们纷纷点头,心中原本的疑惑开始消散,初步感受到在技术与人文的互动中,古诗有着更深层的意义等待挖掘。

随后,张教授深入讲解古诗作为文化基因的不可替代性。她指出,每首古诗都是特定时空的文化切片,像杜甫“朱门酒肉臭”,不只是对贫富差距的控诉,更是安史之乱前盛唐社会结构的病理报告,而AI难以真正理解其政治经济背景。听到这里,不少同学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原本只从字面理解诗句的他们,开始意识到古诗背后厚重的历史密码。在谈到审美基因库时,张教授以宋词“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例,说明其承载的中国文人千年审美范式,AI虽能模仿句式,却无法重建苏轼在赤壁江涛中领悟“物与我皆无尽”的哲学境界。同学们不禁沉浸在古诗营造的独特审美意境中,深深体会到古诗审美价值的不可复制。

在分析人脑与AI的认知差异时,张教授的讲述更是让同学们听得入神。她提到李商隐“留得枯荷听雨声”,能在人类读者脑中激活听觉、视觉乃至触觉的多维感知,这种通感体验根植于生物神经系统的复杂性,AI难以企及。大家纷纷回想起自己读诗时的感受,原来那些细腻的感官联动,是AI无法模拟的独特体验。而当讲到“却话巴山夜雨时”激活的人类羁旅乡愁记忆,这种基于进化心理的情感共振,AI只能模仿其形难及其神,不少同学都表示,古诗中蕴含的情感能轻易触动自己,这是AI所不具备的温度。

张教授还为大家揭示了AI时代古诗的新价值。在信息碎片化时代,精读“庄生晓梦迷蝴蝶”的朦胧诗意,是对线性逻辑思维的突破性训练,这让同学们意识到,读古诗不只是文学欣赏,更是一种认知对抗性训练。李清照“凄凄惨惨戚戚”的愁绪层次,为AI时代的情感认知提供精细化参照体系,同学们感慨,古诗中丰富的情感层次,是任何情感算法都无法替代的情感教育样本。

谈及技术赋能下的多维交互,张教授介绍AR技术可还原“大漠孤烟直”的边塞场景,但技术呈现需建立在对“都护在燕然”历史背景的深度理解之上,同学们明白,技术只是辅助,对古诗的深度理解才是关键。而AI生成的“数字李白”创作新诗,人类诗人通过解构这些作品能更深刻理解古典诗歌创作规律,这让大家看到,AI与古诗并非对立,而是能形成创作共生关系。

最后,张教授分享了诗词对个人的意义,从典故、器物到支撑走过苦难的力量,还结合人生的肉体、社会、灵魂生活内涵,以及“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理念,让同学们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到诗词的价值。她还列举济慈、苏轼、余光中的作品,展现不同文化中诗词对生命意义的诠释,体现出文化的交叉融合之美。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仍意犹未尽,纷纷交流着自己的收获。大家表示,张教授的讲座不仅解答了AI时代读古诗的困惑,更让自己深刻认识到古诗在文化、认知、情感等多方面的独特价值,也看到了技术与古诗融合的可能,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会更加珍视古诗这一文化瑰宝,让其在新时代继续散发光芒。
2、参观校园
讲座结束后,名师课堂办公室施炳超、齐焕栋老师陪同张静教授漫步校园,参观了敢当书院。途中,施炳超老师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敢当书院育人特色活动开展情况等进行讲解,让张静教授深度感知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育人氛围。

途中,双方还就诗词传统文化传承、诗词教育普及等议题展开进一步交流,张教授结合自身学术研究经验,对书院文化建设与特色课程开发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思考。此次参观交流不仅搭建了深度沟通的桥梁,更让双方在文化育人理念上达成更多共识,为未来开展更具深度的学术交流及诗词文化项目共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3、泰山科技学院2025年开学典礼
9月16日上午,泰山科技学院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暨军训动员大会在学校田径场隆重举行。校领导耿献文、李文喜、谢承红、智英斌、丁海奎、曾广晟、解嵘、武浩然,山东省委教育工委派驻学校党建工作联络员吴彩云、陈兴明,特邀嘉宾南开大学张静教授,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负责人及2025级全体新生共同参加大会。大会由副校长丁海奎主持。




作为特邀嘉宾,张教授以“山水启程,诗意为引”为主题,为新生带来“大学第一课”。她从校徽的山水意象切入,以四句经典诗词寄语新生:用“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鼓励树立高远志向;用“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强调日积月累的重要性;用“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勉励直面挑战、努力拼搏;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指引新生涵养品格、锚定人生目标。

张教授诗意的寄语,既饱含对新生的深切期许,又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刚踏入大学校园的新生们注入了温暖而坚定的力量,也让“以诗润心、以文化人”的理念,在新生心中种下了第一颗成长的种子。
供稿:名师课堂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