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生态诗歌是具有科学意识的诗歌,是科学与诗歌融合的典范,创造了科学与诗歌对话的新的空间。4月19日下午,名师课堂办公室特邀北京师范大学欧阳江河教授做客我校泰山大讲堂,于图书馆报告厅为同学们带来一场主题为“诗歌如何与科学对话”的讲座,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诗歌如何与科学对话
讲座开始,欧阳江河教授提到,当今时代人工智能进化速度非常快,在算力、学习等方面十分厉害,更是达到了能够写诗的程度。人工智能学习能力强、速度快是我们必须承认的一个奇迹中的奇迹,计算机可以代表诗人写作,入侵和取代人文学科的主体性。相对于人工智能而言,它仅仅只是根据已经出现的诗歌来模仿和学习,但对于诗人而言,最重要的诗歌是还未创作的,因此计算机算法永远不能达到创作诗歌诗人的本身,故人文领域的界定从来不是科学领域界定所能取代的。
欧阳江河教授谈到,科学高度发展、人工智能高度发展的时代,让人们提问的能力逐渐取消。欧阳江河教授认为人活在世界上一定要提问,我们扮演的是提问的角色,而问题一定有现成答案。创作诗歌便是如此,诗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思想写出一篇诗歌,机器却无法达到自己命令自己写出一篇诗歌的程度,它只是根据现有的答案去模仿学习,并不能达到从“0”到“1”的过程,欧阳江河教授正是以机器模仿西川和北岛写作风格为例向同学们阐述这一道理。
讲座过半,欧阳江河教授将话题引到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对话的角度,他向同学们展示了一首由西川创作的声音诗“我奶奶”。他谈到,在这首诗中,鸡就是声音的装置,唤起了人身上劳动的、励志的形象,农耕时代鸡是拿来叫的,人们根据鸡的时间来判断时间,这与现代闹钟精确到分秒不同,这是一种诗意的联想和诗意的宇宙洪荒,诗中奶奶的咳嗽也是诗人创作的诗意,这一定不是机器能够算出来的。
讲座最后,欧阳江河教授说到,诗歌不是说我们在写诗的时候才是诗人,一个诗人要想写出真正的诗歌作品,一定包含了他无聊的以及无可奈何的全部时间。这一点与科学不同,同学们表示获益匪浅。
供稿:名师课堂办公室
撰稿:王江南
摄影:王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