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简介:
张静教授是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中国词学研究会理事,中华思想术语传播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负责人,荣获教育部宝钢优秀教师奖。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时报》发表多篇论文,出版《词学》《四季读诗》《示儿诗》等著作。
“文明新旧能相益,心理东西本自同。”9月27日上午,名师课堂办公室有幸邀请到张静教授莅临我校泰山大讲堂,于青未了剧场与泰科学子们进行一次关于“诗词与人生”的深刻交流。
“凉风有信使,秋日胜春朝。”讲座伊始,张静教授以自己在河南修武县的讲学体验为引,深刻地感慨到诗词对当代年轻人的影响越趋浅乏。“诗词是我们中华文化的芯片,可以起到让我们沟通古今、融汇中西的纽带作用。”张静教授如是说。在现场,张静教授向我们提出了关于抖音的三连问:抖音抖什么音?带货带什么货?我们通过抖音把自己引向何方?对于这三个问题,现场的同学都陷入了沉思。张教授解释道:“抖音可以抖出我们的人文之音,除了物质产品的带货也可以带出精神产品,可以将我们带到诗词的海洋中极尽探索。”张静教授的讲解循序渐进,从人的生活内涵到诗词的意义,从幸福感的来源到具体的诗词改编的奥秘。谈到诗词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我校通信工程学院的杨同学这样说:“诗词对于我的人生来说,就像是一味调剂品,它是酸甜苦辣咸,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此,张静教授表示非常赞同。诗词极尽浪漫和底蕴,穿越千古走到我们面前,真实又坦诚。
在“文明新旧能相益”的板块中,张静教授带我们详细深刻地体会了朱自清先生《背影》中的奥秘。“提到背影你能想到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张静教授给我们举出一个事例:在上海中学生对教材内容投票时,《背影》这篇文章在被剔除的榜首,原因是学生们认为文中的父亲没有一个正面形象,不高大也不美丽。在《背影》中,张静教授专门对开篇第一段的文字进行了详细的理解。“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不相见不等于不能见面,不相见是主观的不愿意见面。“如果我们了解了《背影》这篇文章背后的故事,我相信大家就会有更深刻的体验,这就是文明新旧能相益。”
张静教授在现场与我们的同学进行了一个现场小互动:现在你能脱口而出的两句诗是什么?现场的同学们有的背出的诗要么是和自己当下的心境高度契合的,要么是在记忆深处的诗词……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张静教授开始了第二个板块“心理东西本自同”。这一联诗词体现了中国古典语境中的“同异观”对世界“共同性”的高度认知和认同。中国南宋的一位哲学家陆九渊有一段名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这一真理告诉人们,世界上不同的空间和地域,不同的时代和历史,只要有先知者出现,他们都会洞察到人类具有共同的本性,也会认识到万物具有普遍的法则。陆九渊悟出的“心同”、“理同”这一“共同性”概念,是儒家的一个基本信念。
张静教授说:“我想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是不同的,但我想告诉大家,幸福的定义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是没有一个值可以衡量的。”谁传下诗人这个行业?黄昏里挂起的一盏灯。“就像杜牧的《汴河阻冻》中的‘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就在我们的潜移默化中,就在我们的日积月累中,其实就已在实现着我们的不断超越。”
诗词是千年时光构建的家园,收藏着一代代中国人的欢喜与哀乐。“猛舟”都载不动的离乱之愁,“白日放歌须纵酒”的还乡之喜,“磨报胸中万古刀”的不平之情,“不思量,自难忘”的悼念之哀,“几处早莺争暖树”的游春之乐,像一本本心灵相册,等待着我们去打开,去走进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精神世界。千万种情便有千万种境遇,那一段段被尘封的人生,也等待着我们徐徐展开。期待着我们一起开启自己的诗词人生!
来源|名师课堂办公室
撰稿|高雨婷
摄影|王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