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大讲堂
乐学 乐教 创业 创造
课堂实录当前位置: 首页 >  泰山大讲堂 >  泰山大讲堂 >  课堂实录 >  信息正文

【名师课堂】李勇—创新思维的哲学之道(一)

——名师课堂选修课纪实

时间:2024-03-12 17:39:25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嘉宾介绍:

      李勇教授,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美国福特汉姆大学博士后访问学者。曾任河南大学校特聘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人文科学学部秘书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省重点一级学科带头人,传媒研究所所长。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河南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第六批“四个一批”人才、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省百名优秀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年度人物、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人文社科类)、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等。

      创新与发展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思维方式,中国人对于“创新”的认知源远流长。正因如此,3月11日下午,名师课堂办公室特邀李勇教授莅临我校泰山大讲堂,于青未了剧场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创新思维的哲学之道”的讲座。

      讲座之初,李勇教授首先从中国古诗词中的“创新”讲起。郑板桥在叙述他画竹的过程时曾记:“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眼中之竹”者,是竹的自然形态。“胸中之竹”则加上了画家主观的审美过程,脑中有了对竹的审美意象。“手中之竹”则是画家所创出的一个“第二自然”,一个新的生命体。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创新呢?在场的学生也纷纷讨论起这个问题。李勇教授为我们介绍了创新的概念、特征、机制,更是补充创新的多种类型。在讲到创新的多向观类型中,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李勇教授给我们讲了一个有趣的段子,从这个段子中,我们知道:所谓的创新能力,其实就体现为能够质疑那些习以为常的东西的能力。人的思维能力决定人的主观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所以,我们为什么不能够真正地创新?我们该如何创新呢?李勇教授从三个角度为我们解答了这些问题。李勇教授说:“影响创新的原因是我们的目光被束,而创新的关键机制就是解放眼睛,而创新观看的表现就是观看之道。”在讲解目光被束时,李勇教授为我们从多个维度解释,例如盲人摸象、色盲、魔术中的错觉、中观,也为我们介绍了多重著名的错觉现象。从中,我们更应该反思的是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眼见为实。

      讲座最后,李勇教授引用了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中的一句话,“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艺术是一种体验人造物的方式,而在艺术里所完成的东西是不重要的。

      这次的讲座不仅是一次创新思维与哲学之道的碰撞,更是一次李勇教授献给泰科学子的人生哲理课。希望泰科的学子们在这场讲座后,能理解什么是创新,与时俱进,完善自我,实现梦想,发展自我,追求卓越,超越自我,同时我们也期待李勇教授下次为我们带来的精彩讲座!


供稿:名师课堂办公室

撰稿:高雨婷

摄影:王成峰

编辑:邓雨晴



版权所有 © 泰山科技学院 地址: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山口镇学院西路8号 招生电话:0538-6305003/6305004/6305005 鲁ICP备17007997号-2